Category: 学习历程

《高维度思考法》

这个月打算集中重读部分高中读过的书,部分有价值的会借用一些启发写成文章。顺便感慨一下,不同阶段读同样的书所收获的完全不同,这次读的时候感觉在读一本全新的书。 《高维度思考法》不同于一般的强调“知”的重要性的书籍,这本书指出了知对于我们的约束和限制,以及无知,尤其是认识到无知存在的重要性。继而引申出解决问题思维和发现问题思维的对比。最后提出了一些帮助我们意识到无知存在,以及切换思维方式的方法。 # 知与未知 ## 超市不卖什么东西? 在引入三个领域的内容之前,我们可以先想一个问题:超市不卖什么东西?一开始我们可能会想到类似的商店,回忆他们的货架,想到哪些没有出现在超市里。之后我们可能想到一些专卖店,类似珠宝,汽车,等等。 接着可能会想到生活中其他的需要付钱的服务,例如按摩,电影票,音乐剧。再往外想可能想到一些压根在任何场景无法购买的,比如尊严,爱情,勾股定理 再进一步也许还能想到一些压根不存在的事物比如人的鳞片,隐身术,喜欢喝酒的量子等等…在思维不断的外扩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已有的常识对我们创造力的约束,还会不断产生一种“这也可以?”的想法,而这种想法,标志着我们根本没意识我们不知道一些事物。 ## 已知已知,已知未知,未知未知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知的三个领域: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 第一个对应已经有了解决答案的问题,对应了那些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比如HR利用现有的筛选流程招募人员。 第二个对应明确了问题却还没有解决(狭义解决问题),比如某意欲创新的HR思考哪些人格特质可以更好的预示工作中的表现。 第三个则是既没有问题答案也没有发现问题(广义的解决问题)。例如某HR压根没有意识到人格特质对于工作表现的潜在影响。 要注意的是,在下文里会出现我用“无知”替换“未知”的情况,不是我闲得无聊玩弄概念,而是这两个词虽然很像但是并不完全相同:未知是相对于已知(知识)的,是名词。而无知指的是一种认知状态,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 ## 知识是什么 “知”是事实加解释。“知识”是可再利用的知。因此知识是可以再利用的事实加解释。在知识的构成中,事实是0维的,而解释是n维的。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尽管不一定能被我们观测到),而解释则可以有无数个层面,同时也因人而异。 解释就是分和连(分类,建立关系):对象概念的形成,对象概念的重连。分类时所画的边界需要考虑方向和长度,对应了划分概念时所处的维度和长度(范围) 此外,我们讲知识是可再利用的知,也就是说知还是知识的快照,是流动的可以在不同场景重现的知。想象和创造需要这种知识的重构,打散,重新分类,重连。当我们获得知识的时候,我们其实进行的是一种静态的固化过程,沉降下来未来可用。 而思考是一个流动的,“无知”的过程,要求重新解释,重新组合。 ## 无知 ### 无知的多种维度 无知的几个维度与知的几个维度对应。知包括了知事实,知解释,知范围,知维度。无知也就对应了事实无知,解释无知,范围无知,维度无知。 事实的无知是一种零维的无知,记忆单词,年代,数据等等都归入其中。事实是价值中立的。解释的无知相对更难以察觉一些,但是事实上却比事实的无知影响更大,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一些事实。 解释的无知可以进一步区分出范围的无知和维度的无知。范围的无知是在特定维度中所“看到”的“面积”的局限,例如都从道德水准的角度评估行为,在基督徒里的低道德行为可能在entp眼里是正常行为。 范围的无知是一维的,因为是在一个选定维度之内的无知。对范围的无知对应了上文提到的画线时考虑的长度,一般也和事物的属性的“程度”,“重要性”挂钩。 而维度的无知则是多维的。例如从社会学角度,心理学角度,集体的角度,个人的角度等等。对于同一个事实的解读可以有无限个视角,而看待事物角度越单一维度无知也就越大。化解矛盾的一大方法就是确定双方处在同一个看问题的维度,并在范围的局限上予以互相理解。 ## 知与未知的扩张 用维恩图表示知与未知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两种对知识有不同态度的人。 第一种人,没有意识到未知未知存在,因此把已知的未知当作了一个不会扩展的固定边界。在这种认知下,扩张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就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越学习感觉需要学的东西越少。(问题数量不变,答案增多) 第一类人在这里被概括为解决问题的人。 第二种人意识到了未知的未知的存在,因此在学习时虽然已知的已知变多,但是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指一种对自己无知的意识)以更快的速度扩张,因此越学习感觉越有更多的知识需要学。(答案增多,问题数量增多更快)第二类人在这里被概括为发现问题的人。 # 缺乏未知的未知带来的困境 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是在知的不同领域的活动,所需要的价值观和技能不同。因此在没有刻意培养的状态下,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 下面我分三部分先讨论“知道”本身带给我们的困境,之后讨论思维被限制在已知未知和已知已知这个封闭区域带来的困境,最后则讨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带来的问题。 ## 知的困境 我们之前提到知识包含了事实和解释的部分,“知”二者对于我们的思维都会有一定的限制。其中“知”解释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一般也更难发现。 大部分人会始终沿用同一套解释世界的维度,范围,并在每一次思考问题中将这种思维惯性强化,最后被认为是普世真理。 这样的固体的存在使得我们在接受新的事实和解释的时候受阻,一方面,与原有解释不相容的事实要不然被扭曲要不然被忽视排斥。另一方面,长期使用一套解释使得从“对立”的视角思考异常陌生,和“没有必要”。 ### 问题的浮现和思维剧变 由于我们沿用的老旧的解释视角不断地受到外界流动多变的事实的冲击,在达到一定阈值时,越来越多的事实无法被旧有的框架解释,双方的冲突就会爆发,迫使人们寻找其他解释视角。 ### 画线的诅咒 先回顾下上文,画线是指对概念的划分和重连,画线时必然要考虑所依据的维度和包括的范围。 画线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但同时也是阻碍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首先,画线帮助我们模式识别,从而可以快速对大量相近的事物产生认知。但是模式识别的反面是模式化,模式化限制了重新画线,也就是改变理解,思维更新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