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看懂地缘世界:有些国家“贩🗡”是“天生”的

地缘政治的世界

如果时刻刷新的国际政治新闻是棋盘上千变万化的博弈对局,地缘政治则是限制每一个棋子和其活动范围的规则与战术

某种程度上说:世界各国之间的斗智斗勇是无法预测的,因为优秀的政治家要提前预判对方的反应甚至往后数十步的发展。

但某种程度上,世界各国的步数似乎在地球各板块归位之后便已经决定:一些特殊的地理特质让某些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对于此类区域的不断争夺也构成了国际争端的第一层释义。

主导世界,几乎等同于控制欧亚非大陆上(旧大陆)各国之间的物流联系,自然资源

而从目前世界格局来看,有能力主导世界格局者不过四家:中,美,俄,西欧。无不是具有广泛面积人口同时自身发展有能力进行对外扩张。

在中美俄西欧四大地缘政治板块之间夹杂着许许多多的破碎地带,他们具有战略缓冲带的属性,而破碎程度尤以资源丰富者为甚(比如中东)。

四大家就像地壳板块一样和互相的边缘磕磕撞撞,引得其交界之处(地震带)支离破碎。

美国

美国一个显著却被广泛低估的的一点是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地理环境在历史上给予其的优势。

具体来说:美国中部地区有约290万平方千米的适宜播种的大平原(最大粮食出口国),矿产资源几乎没有什么短板,可开采石油储量是沙特的五倍,天然气储量比俄罗斯还多。

地理上,美国被东西两个大洋保护,南北两个国家又几乎不会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另外一点是,不同于中国,美国面向海洋的两侧没有被岛屿包围,这保证美国即使在历史上的“弱小”时期也没有被海洋封锁。

美国地缘影响力的扩张

美国的发育时期从墨西哥,英国,法国手中获得大片国土面积。

从原先的东海岸抱住大西洋一边的局面变成了左手一个太平洋右手一个大西洋的真正海洋霸主(到东亚和西欧的距离都不至于太远)。

这个局面在美国控制了古巴,菲律宾,关岛等岛屿和巴拿马运河(沟通大西洋太平洋的贸易)后得到强化,使其影响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施展。

在多极化中“韬光养晦”

二战开始之前的美国已经在经济总量上成为第一,但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还要逊色于法国和英国。

新兴国家若希望保持自己的安全和影响力,一个不错的策略便是让世界其他关键地区形成多极化的局面

换句话说,就是往大家打架打得最凶的地方再添火加柴,而自己在一旁吃瓜

这也符合美国在战争中立场变换的现实操作:拒绝在处置德国的凡尔赛条约签字,二战前期科技和经济上和德国合作密切(防止英美独大),等欧洲被德国威胁之时再反攻德国。

在侵华战争中和日军贸易大量资源,珍珠港被打了以后又直接往日本扔了原子弹。不过这种战略也是美国后来扶持中国进入五常的一大因素。

美国视角下的世界

多极化的策略和英国的大陆策略颇为相像,甚至可以说只是其放大版:从防止欧洲一统到防止旧大陆一统

其策略可以粗略表述为:抓两头(中俄),掐中间(切断联络东西的陆上海上通道)

具体到历史操作上,可以解释美军在韩国日本的军队部署和对台湾地区的干涉(抓中国),对俄罗斯长久的打压,干涉扰乱中东北非局势(掐中间的陆路),增加美军在印度洋附近的部署(掐中间的海路)

美强苏弱的态势

二战过后美苏的对立即使抛除意识形态的分歧,也仍然有地缘政治上的缘由:自古以来俄国区域由于面积广大且多为平原,此外还同时沟通着欧洲和东方,在强大时可以向西或南扩张,在相对弱小时期又会被其他帝国所惦记。

因此我们不妨还原一下冷战时期苏联采用的一些战略选项。

首先,苏联想赢得中东和南部非洲的欧美资源来源地。然而由于在中东地区缺少盟友,又因为历史原因在南部非洲缺少控制而失败。

其次苏联因为意识形态和中国形成友好关系有一定地缘优势。而后来因为两国一些理念不合导致关系恶化,优势反而变为劣势。

美国视角的苏联解体

苏联的各加盟国围绕在俄罗斯(主体腹地)的外围形成了战略缓冲,也如同在中亚西欧伸出的手。

然而由于各加盟共和国在历史上属于苏联的时间很短,并没有被完全消化,美国便可以通过几个“发力点”来冲击这些不稳定的地区

这其中以阿富汗和波兰尤为关键。前者是苏联阻挡来自西亚宗教渗透的屏障,后者则是经济互助会中充当重要粮食供给者的角色。

美国的军事部署

美国军事部署采用符合国情的外重内轻的策略:对外重点布防各大海运节点。而对于南美洲,尽管也有诸如古巴和委内瑞拉等“不守规矩”的国家,美国并没有给予过多军事上的重视,原因在于南美孤立的地缘位置,和美国对大多数混乱的南美国家的成功的政治干涉。

欧洲

从地缘政治角度,欧洲可以分为三块

  1. 西欧北欧中欧,欧洲政治经济集中地区
  2. 南欧,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欧洲中游环地中海国家
  3. 俄罗斯西部+中欧,破碎地带

“战国五雄”

欧洲和战国有很多相似之处:相近的文化语言意识形态,不同的有主权的国家,大一统是方向

德法就像魏国,赵国,一方强大的第一反应就是消灭对方,意大利是韩,英国是采用均势战略的齐国,俄罗斯则是秦国。

欧洲的软肋

一个区域的影响力要从其对全球物流的影响力,资源的支配力和自身的行动能力来评估,而不单单从经济角度考虑。

近百年,欧洲凭借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占得先发优势迅速发展,而等到先发优势日益减少便暴露出其三大软肋,发展也日益减缓

  1. 对全球物流影响力小:地理位置偏僻,不像美国一手一个大洋,也不像中国连着大陆和太平洋,欧洲也就距离美洲东部近一些
  2. 资源支配力小:欧洲资源储量和俄罗斯美国中国有巨大差距
  3. 整合行动能力差:至今出于分裂状态,各个国家利益互相牵制,很难形成强力的合作与整合。

南欧:“蹭饭的”海权强国

当年的南欧诸国凭借海洋之便利率先致富,如今先发优势耗尽反而面临三面之敌(北有欧洲大陆,东有西亚,南有北非)。也正是这三面之敌的要地导致欧盟想把这四个经济拖油瓶踢掉却又不敢踢,四个国家一开始哭闹又不得不连哄带骗带给钱地安慰

克里米亚

克里米亚是一只伸向内海的爪子,可以说拥有了克里米亚就拥有了黑海

而黑海的战略意义远远不至于一个挺大的内海。

从地图上并不明显,但黑海有多个出海口可以使俄罗斯的船只进入地中海从而进入大西洋。之后赫鲁晓夫一拍大腿把克里米亚送给了乌克兰,也为14年俄乌冲突埋下伏笔

乌克兰:小火药桶

东西欧交界之地,还是大平原,南边挨着克里米亚半岛,东边过了黑海直接大火药桶巴尔干半岛

除了地缘环境重要之外,乌克兰还是前苏联重要工业基地和粮食基地。因此无论西欧和俄罗斯哪个控制了乌克兰,都构成对另外一方的心头隐患

俄罗斯

双头鹰

横跨亚欧的战略地位,辽阔平坦,人口稀少的国土,丰富的资源,注定被其他国家虎视眈眈。

若无崎岖的地势托付防守,扩充国土增加战略缓冲就成了重中之重。

俄罗斯的软肋

俄罗斯的软肋可以总结为:地广人稀,五行缺水

地广人稀使得物流和人工费用大幅抬高。五行缺水指的是可以海运的港口很少还经常结冰,并且距离核心腹地太远。二者加在一起导致物流费用更加被抬高

坐吃山不空

一般国家有两个战略立足点不饿死,不被打死

而俄罗斯只有一个,即是不被打死

原因是俄罗斯资源实在是过于丰富了,在加上人口稀少,基本上人均一下没有任何资源需要外界援助。

如此一看若想打击俄罗斯的海外资源来源实在是不明智之举。而俄罗斯最在乎的也不过是保全自身。再加上俄罗斯易攻难守的地形,俄罗斯被“逼”成了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国家。

俄罗斯的近忧

车臣所处的高加索山脉是俄罗斯西南方向可以用以防御的屏障,且车臣地区宗教文化与俄罗斯的东正教文化差别很大,容易成为渗透的目标。

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能源也让其成为美国石油美元战略的重点对象。

远虑

俄罗斯远东地区是俄罗斯特征的放大版:地特别广,人特别稀,资源特别多。

而随着东亚市场的兴起,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资源需求增加,加之远东地区人口稀少,几乎只能开展能源的出口行业。

近百年由于西方的崛起,俄罗斯的发展有意无意地向西方倾斜,而随着西方东方的此消彼长,俄罗斯远东成为了一个具备发展潜力的地区

长期的发展倾斜也为发展带来了困难:俄罗斯的西侧东侧几乎不属于同一个经济体系。2015年普京也出台政策鼓励居民向远东移民。

印度

基本盘,swot

Strength:印度之于印度洋,无非是放大版的克里米亚之于黑海。

谁控制了印度,谁就控制了印度洋,而印度洋又是联络大西洋太平洋的桥梁。这种优势也让印度成为很多国家的讨好对象

Weakness:印度的一大劣势来自于英国殖民时代为了英国自身利益而划分的南亚国家版图。

这种非自然形成的地图导致印度和南亚各国的利益复杂,关系普遍不友好,也导致其资源分布不得不内收而不是伸向印度洋

Opportunity:印度作为几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辅以印度洋优势和其不结盟政策,使得印度从来不缺少盟友和支援。(比如万国牌军备)

Threat:机会的反对面便是威胁。一旦印度意图控制印度洋,其所谓的盟友很可能变脸。因为印度的人缘不是因为大家爱他,而是因为大家希望讨好他。

地缘决定性格

一个国家的地缘特征往往会对其文化制度民风产生很大影响

拿中国举例,中原平坦的土地和北方蛮族的威胁使得中国很早就进入了中央集权的社会模式,从而可以调动大量资源以抵御外敌和兴修水利(洪涝灾害多),华夏民族具有天然的统一倾向。

相比之下,印度北面被群山包围,又不需要集体协作以耕种(水热条件贼好),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生理强迫”

而中央权威的弱势也预示着地方,宗教权威的兴起。印度各邦对于中央政府的关系甚至可以类比周天子和诸侯国的关系。印度至今都没有做到秦朝的书同文。

中央政府能力差导致基层管理失控同时女性社会地位低下,这也是印度强奸高发的重要原因

因此能否整合实力,实现政府制定的战略决策是对印度的一大考验

破碎地带

虽然被强敌环绕寝食难安,但也意味着可以当“渣男”吃着好处游离在两个强敌之间。

撒哈拉以南非洲:原始,过于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文明的产生不再那么必需,北边的撒哈拉沙漠完全隔绝了其他文化的交流,因此非洲大陆基本处于未开发阶段。

而一直以来其他国家对非洲的合作,与其说是互惠互利不如说是吸血,这导致非洲工业化进展异常缓慢。

中东:石油,通道,制高点,水。石油使得中东各国有一定能力控制全球经济走势并达成一定政治目的。

石油的存在也限制了这些国家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得王室富有而底层依赖福利,构成了一个潜在隐患。

通道不仅仅是石油通道,还是三洲五海的交界之地

因此中东的不安稳有石油的部分原因,但也有着更主要的地理位置原因。

制高点顾名思义就是高的地方。对高地的争夺就是对战争时优势的争夺。

这便赋予了中东两个具有战略价值的区域: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水,对水的争夺不亚于对石油的争夺,比如巴以冲突。

澳大利亚:一个地处南半球的边缘国家。其若要保证“不被消灭”最核心的方法就是一边倒的支持海上霸主美国

历史上澳洲曾有被东亚国家日本入侵的记录。澳洲重要城市基本全部临海,一旦被抢滩登陆就面临灭国风险。

因此靠近美国,躲避东亚既是战略的选择也是澳洲人心理的表达

巴基斯坦:小国拿着利器=被所有人针对。

巴基斯坦就具备上文说的“制高点”的优势,南下可以直接冲到印度本土,西南还有很长的海岸线可以直通波斯湾,再加上与中国新疆接壤且与当地有着相似的文化,这三条足以看出巴基斯坦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了

另一方面,巴基斯坦有着和印度类似的遭遇:中央政府权力低,地方势力活跃

各自的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无非是思考:目标是什么,有什么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

西欧在文化,经济,科技上的优势和其碎片化的特点使其可以和多数区域处于既可以合作也可以对抗的状态

欧洲需要俄罗斯的资源和军事却受怕于俄罗斯的体量,而俄罗斯也需要欧洲的技术和资本。中国和西欧也有合作的空间。

美国其实类似于一个放大统一版的欧洲,其比欧洲更适合作为海洋霸主。但海洋霸主对欧亚非大陆的影响其实并没有想象的大,需要依附于欧亚的一些据点施加影响

美国战略上最不希望的是一个中,俄,欧高度合作的局面,这会让美洲更加被边缘化。

因此分化瓦解策略是美国的核心策略。具体就是阻止欧洲一体化,让俄国巴尔干半岛化,阻止中国统一并绕暖中国临海

俄罗斯:左顾右盼:又希望融入西欧,又清楚和中国存在共同利益(尤其是远东)。

但同时,西欧一方面顾及俄罗斯的体量合作时有所收敛,俄罗斯同时又因为历史原因和文化差异以及远东人口稀少的缘故无法和中国展开全面合作

中国

我国古代的半封闭地理环境:西南的高原,西北的隔壁+小走廊(除了贸易干不了别的),和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北方开阔的“蛮夷之地”使得中国形成了文化统一的内部统一的国家

近年随着为适应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国着重发展了东部区域。但要维护长久一统和沟通欧亚大陆,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西部地区的建设

我国东侧的太平洋和西部的大陆像是两把可以调用的武器,其潜力大于俄罗斯的缺水,美国的缺陆和欧洲的零零散散偏居一隅。

东侧的沿海有大量优质温水港,唯一的问题在于受到第一岛链的束缚。而西部的领土直接通向亚洲的核心地带,妙哉。

这更加看出中美在地缘策略上的冲突,其中又以一带一路最为突出.一方希望沟通欧亚大陆的破碎地带促进交流,另一方的分裂政策不允许统一的情况发生

而无论是对于希望在中亚得到更多影响力的俄罗斯,还是和中国沟通路途遥远但是利益相合的西欧,一带一路都是符合各方愿景的长久之计(除了美国这个小倒霉蛋儿)

克服阻碍的路途注定艰辛,但对欧亚非大陆更紧的拥抱的前进依旧向往。


最后的感想:没有善良的国家,只有和大部分国家利益重合的国家。

本文启发自《一本书看懂地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