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社牛

前些日子近距离观察了两位社牛的社交状态,有感而发

假如让我当三天社牛:
社杂的我有时精神亢奋,见到路人也要从远处打个招呼。有时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难以脱身,偶尔被人打断还会茫然地不知所措。要命的是,具体进入哪个状态似乎完全不由我控制,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双向社交障碍”

而社牛,可以随时进入社交状态。在社交时精神亢奋,仿佛每个细胞都要迫不及待地和对面的友人拥抱。独处时,又能一个人充实地呆着,像是在位下一次激动人心的社交活动补充能量。据社牛说,不仅在社交情境如鱼得水,ta也会享受一个人的独处时光


社杂的我见到挚友会热情的打招呼,见到同学会走上前确认身份然后尴尬的一笑,见到曾经对过话的人则不得不时刻观察对方:“敌不动我不动”。

打招呼对我似乎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充满着思考行为的神圣社交仪式。打招呼的距离同样是一大考验:在通道状的走廊里,若刚看到对方就挥手可能会认错对象,若走到一半在挥手会让动作多一份刻意的元素,若走到眼前才打招呼则要忍受打招呼前两人对视的尴尬。于是打招呼过后,就会继续那段刻意的思考如何变的不刻意

而社牛,对所有认识的人一视同仁地微笑,对朋友则经常亲自走近询问你的生活,对生人则似乎有一种自动屏蔽功能,丝毫不会担心打招呼的时机和方式。整个人的动作自然地融为一体。关于社牛如何解决楼道里什么距离开始打招呼问题还有待继续观察。


社杂的我把社交场合当作舞台,尽力以好的演出来侍奉观众。

而社牛,把社交场合当作背景,做到真正的本色出演,与背景的配合协调优美

社杂的我能说出很巧妙地幽默设计,但又经常对一件事因为没有任何看法而无话可说。在网上可以每一句话都表达得体,线下却是一个“嗯”回应所有。

社牛有一套已经成体系的语言系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话语虽然重复度不低但又总能出其不意。


社杂的我一方面承认社交,尤其是人脉的重要性,却潜意识里回避社交,认为低级社交不过是浪费时间(虽然有一定道理)。时常像个钟摆一样徘徊在两个极端之间,称为“双向社交障碍”

社牛把社交视为人间的游乐场,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在快乐的过程中顺便积累了人脉


社杂的我时常象一个局外人,表现为做什么事情都很抽离,像是一个观察者而非参与者。写社交理论的时候条理清晰,实战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个小马谡

社牛像一个即兴舞者,在社交场景中打开她所有的感官,对每一个来访的信息都做出即使恰当的回应


社杂的我像是一个运转不畅的过滤器,客套话,安慰,批判都在即将说出口的前一刻被悬崖勒马,通通赶回语言中枢重新审视,组织。等组织好语言后对方已走

社牛的过滤网则可以随时取下和安装,投入时随心所欲的表达,正式场合又表现得体。


社杂的我处事不惊,遇到打击独自面对,可听闻喜讯也不动声色

社牛则或悲或喜皆自然表达,如若不想给周围人压力,也可以独自面对负面情绪。如若他人在场,则一定把喜悦的情绪感染给大家


社杂的我遇到两个人共处一个空间会考虑要不要搭话,对方喜欢什么话题,是不是和我一样觉得互相尬着也不错,或者不必寒暄上来直接开始一段哲学讨论。而如果主动搭讪了,会给自己默默的加一分。

社牛则几乎不会把是否搭话纳入思考范畴,等到我做出一番分析之后,社牛已经开始和我的搭话目标称兄道弟了,于是我拿起书,假装自己在学习

社杂的我喜欢阅读心理学书籍,并东施效颦书上的小技巧,社交技术慢慢提高。

社牛缺似乎从来没把社交当作一个课题来思考,因为问题本身不存在


假如给我三天社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