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杂谈

精力管理:别被时间管理骗了

时间管理为什么失败 时间管理为我们的核心任务(工作,学习)设定了时间,并要求我们日复一日的执行,忽略了休息恢复和节省精力的价值,使得我们经常因为体力下降而无法完成规定的时限。 时间管理只对时间这一个维度做了限定,而没有关注效率的提升,使得我们即使投入了大量时间仍然不能有很高的产出。 精力管理于时间管理不同,他更符合人类消耗和恢复的生命循环,通过协调各个模块的关系来尽可能节省精力从而提高了效率和我们的工作时间上限。 精力主要由四个要素组成:体能,情感,思维,意志。精力管理就是尽可能的发挥每一个要素,从而总体上提高我们精力的使用效率。 体能 体能不仅在体力劳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脑力劳动所需的能量来源 保证体能的充足需要在节省体能,恢复体能和分配体能三方面同时发力。 低升糖饮食: 一些诸如米,面等吃完后快速提高血糖的食物会在短时间内补充体力,但是不够稳定,会造成比较大的状态起伏(很多人在饭后会感到疲倦,部分原因即是血糖升高太快)。 因此建议选择用低升糖指数的食物(蔬菜,肉蛋奶,坚果)替代一些高升糖的主食。节省体力的同时还减去了日后治疗糖尿病的体力。 6小时工作制: 为了保证体力可以长期保持在一个比较充足的状态,每天的任务量不宜过多。 一般来说,人的注意力资源在5小时的高度专注后便基本耗尽,考虑到我们很难做到完全专注以及人性的贪婪,可以把学习时间适当的延长到6-7小时。 6小时工作制即为每天无打扰高度专注学习or工作6小时便不再要求自己继续工作学习,其他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当然也可以用来学习)。在专注的6小时内,要尽量关闭一切通讯软件,隔绝所有娱乐性质的活动。 90分钟一节: 人的注意力随专注时间的变化也基本遵循钟形曲线,在45分钟左右达到顶峰,超过90分钟~120分钟便容易出现注意力转移的现象,因此设置九十分钟为一个学习单位比较合适,根据情景需要也可以在45~120的区间之内变动。 一天的分界线: 在讨论精力的时候,我们下意识地用天作为一个精力的更新周期,毕竟链接今天于明天的是漫长的睡眠恢复。 这也意味着,在睡眠以外的时间,我们的精力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恢复,某种意义上把一天分成了上下两个精力充足的“午”。 我的具体操作为:中午吃饭后25分钟左右的午休,起床后在2.30左右去健身房健身一小时,洗一个漫长到有点可疑的热水澡之后重新投入到下午和晚上的学习。 间歇性锻炼: 过于静态的学习生活容易时心跳和血液流速也变得静态,心情低落在所难免。因此在90分钟的学习片段之间插入加速心跳的少量运动。我的话,30个俯卧撑。 情感 情绪对我们的工作意愿影响很大,情绪上的消耗基本等同于体力的消耗。学麻了,类似感觉。 安排令自己愉悦的活动: 最喜欢列计划表的可能不是现实主义者,而是理想主义者。 收集几百张今日计划表就能发现,能荣登计划本的事项是阅读英文莎士比亚或者论文创作这样的自我陶醉。少有人把会把看郭德纲相声甚至是阅读小黄书等到我们喜欢的事情冠冕堂皇的用abc标出。 但压抑感情是缓兵之计,而注定的爆发导致的是一连数天的“无尽型堕落”。因此在任务列表里安排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能提高我们的积极情绪。(刷抖音,小红书等属于消耗时间的行为,如果是你的唯一爱好就有点可悲了) 人际关系: 如果学习计划需要大量的独处时间的话,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对恢复积极情绪就很关键了。 舒适的场所: 保护积极情绪的一大措施,我们身边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向我们传达情绪信号,若如此,建议少听emo歌曲,雨天和雪天把窗帘拉上,多和乐观的人玩(比如我) 减少情绪波动:没事儿别谈恋爱!没事儿别谈恋爱!没事儿别谈恋爱! 思维 思维资源类似于脑力的体能,在大量学习后我们的思维能力会大幅度下降(为什么高中生大学生容易恋爱脑) 多任务同时进行: 感情上的喜新厌旧在学习上同样出现:和数学作业亲密接触过久导致其神秘感降低,缺点越发明显,兴趣也就随之下降,这时平常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论文写作反倒多了几分姿色。 因此不妨在学习的时候扩充你的学习任务后宫,在90分钟的时间里,自由的在各种学习任务中(首先你得有多个学习任务)切换。 学习的惯性: 如果达尔文的进化论反映了在环境的影响下生物的发展轨迹,惯性定律则说明了在没有外力介入的情况的运行轨迹。 或者说,如果你早上第一件事是刷抖音,你的一天便有了刷抖音的惯性,除非有个外力介入(一般是愧疚感)。 保持学习状态也要从起床抓起,用惯性尽量不受打扰地完成6小时学习任务。建议期间不开微信,不听歌,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可悲的事实是,比学习有意思的事情其实很多,一旦你先体验了他们就很难接受平平淡淡的学习过程。 任务列表和日历: 不是陈词滥调,对于那些需要现在记住未来完成的事情(比如deadline是xxx,给女朋友办生日party等等)会不知什么时候蹦出来提醒我们(比如女朋友质问你为什么忘了她生日的时候),但却会一直占据我们的脑力资源。也就是说,单纯地把要干的事情写下来着实可以节省脑力。 先难后易: 脑力的分配,在脑力最充沛的时候完成重要紧急地事情,把杂事留给晚上或者妈妈做。 喝酒or喝咖啡: 喝咖啡据说有利于我们的工作状态,但最新发现说明咖啡因对内向者有负面作用,因为内向人的唤起水平比较高,需要降低唤起水平才有利于工作。因此我建议外向者学习前喝咖啡,内向者学习之前喝点酒。 意志 意志是支撑我们学习工作的精神力量 价值观和宏大目标: 我们的个人计划反映了我们对于自己未来的想象。 然而想象力的一大特点就是贪婪,喜欢把各种自己其实没有很在乎的品质安在未来的自己上,有关的学习任务和我们的价值观联系就会很弱,动力很难持久。 就像一个艺术家可能也偶尔有赚钱的想法,但和一个把金钱视为唯一目标的资本家不可比拟。 […]

360°反思

大部分人都没有反思的习惯或者是使用着简陋的反思技巧。 这篇文章要解决的便是如何系统性反思的问题。 为什么我拒绝一般的反思方式 一般的反思方式,比如:自我反思三问:1. 今天我收获了什么 2. 今天我做错了什么 3. 明天我改改进什么我对这种反思方式的质疑(三问自我反思): 1. 做错了什么会引导人思考实际行动和短期目标的误差,那请问如何保证短期目标本身的合理性? 2. 一般的做错比较明显,比如说了句什么话引发了冲突,但有一些错误习惯短期不会引起错误结果,如何甄别这些隐藏性强的错误习惯? 3. “我该改进什么”暗示反思者通过援引自身经验来分析出一个更好的策略,那请问如何得到一个超越反思者自身水平的更好策略? 改进版:进化论型反思 对于渴望进步的人们,不管是想取得学业上的突破还是改善人际关系,本质上都是在尝试把非舒适区变成舒适区的过程,也就是生物学上的进化。比如:把本来觉得很难的题变成自己可以轻松应对的题,便是学习上的舒适区的扩大。把本来自己不满意的人际关系变成和谐欢乐的人际关系,便是把自己人际上的舒适区变大。因此解决如何系统性反思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幸存的物种为了适应环境而使用的方法。与此同时,在配合人独特与动物而特有的方法。 反思的前期准备: 我们反思是为了不断改进,从而更有效率地达成设定的目标。而我们的人生发展路径大概可以概括为这个图 直接从跨度数十年的人生目标来思考难度极大,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注重点而设立不同的阶段性目标,接着指定达到目标的相应练习。 大的目标和阶段性反思重要性高但是稳定性更高,只需要偶尔反思即可,比如一个月一次。通过提问来反思:频率大概一个月一次 准备完毕,开始日常反思模板: 接下来将试着把进化论的一些原理应用到个人反思上。我们可以把自己现在的各项能力值成为原始形态,但因为我们现在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做到原来做不到的事或者是让很难的事情变得很轻松,这个事件本质就是提高我们在特定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比如从适应不了难题到轻松攻克),在生物学上叫进化。 生物进化的第一个前提是需要一个困难的环境,不然生物就没有了为了适应而改变的意义,但如果环境突然变得过于恶劣很可能导致大规模灭绝,因为进化的速度赶不上环境改变的速度。对应到生活中,个人进化的第一个前提是一个稍有难度的环境,如果难度低于自己的水平则不能引起进化,难度太高则会淘汰个体。 区别在于,生物的进化方向是靠近环境的,而环境本身则是千变万化的。但对于人来说,我们为了满足最高阶段性目标,希望给自己制造一个指向明确的环境,也就是说,我们希望改进什么,就会先制造一个对应的难度略高的环境来刺激自己进化。比如希望练足球就要连自己不熟悉的技巧。 于是我们称个人进化的第一个环节为进入困难环境,从而引出两个引起反思的问题: 1. 今天我的练习(困难环境)设置是否有助于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2. 练习(环境)难度是否刚刚突破舒适区一点 加速进化的第二个条件是广泛接受刺激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值从而完全适应自己定义的环境,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拿当前的自己和环境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地从环境中接收反馈 一般的出现问题再反思的策略本质上是亡羊补牢,隐含的前提是本人必须已经承担了问题造成的后果并且自身格局足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把问题分成两类,并且推导出反思要点3,4,5: 潜在问题 难以发现 3. 详细口述今天一些重要事件(比如我如何安慰我妈)的流程4.抽象化我的行为模式(比如我直接给出了我的建议,而没有情绪鼓励,妈哭的更惨了) 已有问题 马后炮后发现 5. 我今天有什么不完美的表现? 步骤3,4 的目的是找到自己平常行事的规律,接着我们需要引入对比来发现潜在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大量吸取相关的已经发展成熟的模式来与我们的行为模式对比,把本来因为习以为常而忽略的问题发掘出来。 但如果每天都在质疑自己的行为模式并且花时间查资料大可不必,我们只需要有一个经常获取有意信息的习惯即可在日后想起之时进行纠正。 6. 我是否有花时间接收有价值的信息(看书,上课,知乎,和大佬聊天)调整行为 生物接收到外界刺激之后,发现了自己的行为与环境要求所冲突的地方,在生死面前,做出正确调整的成功在进化的剪刀下存活。而一成不变者则面临淘汰。对大部分动物来说,他们缺乏思维能力,所能做的无非是随机尝试多种可能性并期盼其中一个方法可以引出满意的结果并且在日后重复相似的行为,也就是试错加总结。(比如小白鼠走迷宫会东冲西撞直到找到放着奶酪的出口,下次走相同的路径。) 区别在于,人类具有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在尝试解决问题时会根据这两种能力提出新的方案,这已经足够应对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所以,反省问题7,8: 7. 我为什么会做出问题5里那些不完美行为(找原因) 8. 我该如何调整行为从而解决问题5里面遇到的问题 (找解) 但这种凭借自身认知能力来解决问题在难题面前往往遭遇滑铁卢,这时就要依靠别人的认知能力: 9. 我需要在日后积累哪些相关知识?(需要的新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