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大师的五种视角:计划,模式,定位,展望,策略

战略

战略无处不在:不管是对于个人生活的规划,组织做大做强的纲领,还是各种诸如战争,交友,学习,恋爱,甚至下棋等活动,都需要战略。

这既显示了战略的重要性,普遍性,也显示了其复杂性。以至于说到战略,多数人会认为战略产生于战略家即兴的洞察全局的灵感,以至于放弃把战略视为一个可以去研究的对象。

那么战略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应用不同的战略,从而提高我们的战略能力呢?

想给战略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很困难,更多地,定义战略更像是盲人摸象,观测的角度越多元丰富,可能越接近其本质

下面我讨论一下,战略的五种定义,或者说,五个认识战略的角度。

本文我从下面五个角度解释战略:计划,模式,展望,定位,策略

前两种战略的定义:计划vs模式

计划

一般我们说到战略,都会把它同计划一词挂钩,然后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决定改过自新青年在书桌前制定年度学习计划或者几个西装革履的白领在办公室里围成一团在ppt前指点江山的画面。

无论具体是哪类计划,这种把战略和计划几乎等同的视角都是一种未来的视角,即,我们在试图预测,规划未来,无论预测的是我们自身的行为,还是环境的变动。

在这种场景下,战略的定义等同于对未来的计划

图片

模式

然而如果这个时候话锋一转,我们来到一天的结束或者年末的总结大会上。

当我们回顾自己或者公司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我们几乎肯定会发现,我们的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年末的报告和to do list上面不是多了几个之前未曾预见的任务名词,就是被当初计划这一切的设计师悄悄涂掉了本该完成的内容。

这时,在回顾过去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我们发现战略早已在低效的执行和偶发事件的突然袭击下变了模样:一部分出于未雨绸缪的计划没能如愿实现,而另一部分为了应对新的突发情况而”涌现“战略加了进来

这时候我们再去回看所谓的战略,战略的定义就不再是对未来的计划,而是过去完成了什么的集合,或者称为:模式

计划+模式

那么计划和模式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用数学等式大概可以这样描述。

计划=深思熟虑的计划+空想的计划

模式=计划-空想的计划+涌现的战略

也就是说,一个组织或者个人真正实现了的战略,包括了之前计划中最为深思熟虑贴合实际的战略(这里指的就是不仅能做到,而且会做到)和一些为了应对预料之外或者突发的事物而后来产生的战略。

图片

控制与学习

计划(无论是实现的还是未实现的)本质上是一种尝试控制的行为。而要做到完全成功的计划,必然要具备以下条件

1. 计划者要有强大的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从而精准预测

2. 实行者要有非常精准到位的执行力

3. 环境必须非常稳定,极少变化

然而现实是,这三个条件极少被满足

因此在控制之外,就要做好面对意料之外事情的准备。作为一种适应新事物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学习

因此在整个战略从设计,应对,到完成收工的过程里,不仅需要具备好的对形势,对自己的判断能力,还需要有应对突发事件快速适应和灵活应对的能力。

这里尤其强调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做计划痴迷于想象未来是一个确定的不变的可控世界,因此从计划的伊始便把自己也置于一条明确的确定的道路,而忽视了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或者没有做好事情偏离航线的准备。

建议

根据上面所讲述的模型,下面我着重就个人管理和群体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1. 建立计划机制

回顾我们大部分计划,虽然少有完美实现之作,但至少为未来提供了一个大的骨架,树干,这部分容易预测和实现的部分为上面那些随机性较高的果肉,枝叶提供了”落脚点“。

因此完全的”无为而治“和摆烂都不是好的管理行为。也就需要一个基本的计划机制,而计划机制的主要功能一是约束某些行为,二是根据环境的可预测性按情况决定计划的具体程度,越是多变的情况可能计划需要越多的“浮动区间”

2. 建立一个用以减少空想计划(未实现的战略)的反思,复盘机制

战略没有实现一般出于三个原因:一个是对环境有误判(错误地判断了形式),一个是对执行人员有误判(高估了执行能力),最后是战略本身存在矛盾(“必然的顾此失彼”)。

无论出于哪种原因,我们都希望减少空想的战略,因此一个反思战略为什么没有实现的机制非常有必要,并且长期下来可以极大的提高计划者的预测能力。

3. 计划时为涌现的战略留出操作空间

如第一条提到了,越是多变的情况越需要浮动的空间。

比如,相比于把日程表排满,设立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时间段可以极大提高灵活性。这样下来,因一些原因未能实现的计划就可以在这个时间得到补救性的解决,或者,在应对突发情况作业时也不至于打断原有的计划,而是在这个时间段集中处理。

4. 建立一个决定如何应对突发事故(即:是否和如何转换为涌现的战略)的评估机制

这个评估机制是用来筛选和分析涌现战略的。也就是说,面对各种外部打扰时,我们先要考虑要不要让其进入我们的计划,第二是如果要的话如何去处理应对

因此这个评估机制第一层是过滤机制:决定这个突发事件去或留,第二个是应对机制,如果留,具体以什么方案处理

5. 建立对未实现战略的处理机制

对于未实现的战略,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中一部分属于不切实际的,而其他的则可能更多是因为一些意外导致没有成型。对于后者,如果深思熟虑后仍然觉得十分必要,就要把这部分”回收到“一个区域,安排在之后的阶段去处理

战略是定位也是展望

除了向前看和向后看,观察战略也可以从内部看和从外部看。

展望

所谓的向内看,就是从自身出发,生长,像一个种子从一个黑色的小点,到最后长出了颜色鲜艳的果实,大家惊讶于他的成长,但没有一个有常识的人人会怀疑这棵大树曾经的确是一粒微小的种子。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这是从其被埋在土壤中的一刻就注定的,是其蕴含在体内的能量的延申,扩张,而不是畸变。这便是展望。

图片

定位

所谓的向外看,就是把目光投向外部,哪里需要我,哪里就是我的归宿。

就像一个铁矿石,没有人可以预测它将来会成为如何形态,我们唯一能断言的,是其大概率要被人类所用,去奔赴一个需要他的地方。

而在这个需要他的地方,他将把自己交给人类,按照人类的需求重组自己,有的变成了机车里的一个螺丝,有的成为一个刀片,有的是远洋货轮的一片至关重要的甲板。

只要那里需要它,他就义无反顾地根据环境把自己塑造成对应的模样这便是定位。

图片

展望+定位

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纯粹的展望,也几乎没有纯粹的定位。

对于纯粹的展望,一方面,这种角度不仅有几分宿命论的意味,仿佛内在结构已经注定了未来的发展走势。

另一方面,对于外部环境的完全忽视让这种展望更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幻想,会不断被交错开的现实所修正

而纯粹的定位,则把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有机体,当成了一个可以任意塑形的百变怪,or,“巴巴爸爸”(如果你看过这个动画片),奢望通过转型来对抗最顽固的本性。甚至被嘲笑为一个迎合外界缺乏自我的变色龙。

展望+定位,也是一切现实主义者和“上帝”在设计时需要同时审视的两个角度

就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方面遵循自然规律,自身属性,即展望,or,生长,一方面也在和环境对接时不断调整自己,也在慢慢的优胜劣汰中逐渐找到自己在生物圈的位置,即定位,or,进化/适应。

就像我们在设计职业生涯时,既要从内部出发,考虑我们自身的能力,行为特点,又要从外部大环境出发,考虑社会需要什么,二者综合。

就像星巴克在设计企业战略时,一方面要根据自身形态,理念,继续发扬原来的产品路线。另一方面,也会结合当下市场需求,去尝试一些“咖啡之外”的产品。

内部逻辑与外部适应

展望的本质是洞悉内部逻辑,并发扬。因为一切事物本身有其内在的规定性,通俗的说,有其可以做的,和不善于做的,有其习惯做的和不习惯做的。

这种特性往往并不容易更改,因此展望便是顺着这个原有的规定性继续发扬,“走自己的路”。

位的本质是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寻找位置地”适应。对于企业来说,最习惯的表述是发现市场需求,做好市场定位。

因为一切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就必然要和环境达成某种程度的“良好相处”。

因此,适应环境是必要的,也是某种程度上被动产生的。而对于适应环境来说,由于改变环境难度太大,因此最基本的就是改变自身的能力。这便是定位的基本逻辑。

人类得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一方面就是有突出的改变自身能力(广义的学习),另一方面,人类的改变环境能力更是首屈一指。

建议

根据上面所讲述的两种角度,下面我着重就个人管理和群体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1. 一方面要考察自身特点,另一方面要考察外部环境需要。

2. 找到外部需求中的不变的需求。我们不能总是跟随外界多变的环境改变自身,因此发现那些恒定的需求至关重要。

我的建议是,参与那些古老的活动,比如读书,社交,辩论,冥想。这些没有被时间淘汰的活动证明其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提供价值。

而对于学习,则更要专注于那些不变的,永远需要的特质,比如:培养坚毅的品质,培养快速学习能力,培养和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等等。这是在万变的环境中应对的最好办法。

3. 越是发展的前期,越是有资本去定位。因为前期往往很多组织和特性没有定性,没有结构化,改变的灵活度也就比较大,破旧立新的成本也比较低。

战略是策略

在前面四种视角中,我们分别从前后内外四个方向讨论了战略,而对“左右”这个视角有所忽视,这也正是策略的视角所强调的。

战略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策略,具体来说就是为了取胜对手而使用的谋略

当把战略理解为策略时,我们的视角就转移到了我们左右的竞争对手身上,关注的是和他们开展的博弈过程。孙子兵法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把战略看作策略的书籍。

这部分具体的内容可以研究博弈论。

五种视角的综合

五种视角同时上阵

上面五种视角每一个都很难单独使用,而是要在制定战略时都予以考虑,但这种考虑并不要求一视同仁。

因此一个更需要回答的问题是:面对不同情况,我们该赋予哪些视角更多的关注?

这取决于我们面对的情况。

不同战略视角相对适用的环境

图片
图片

策略视角比较适合的情况:

1. 存在有明显的竞争对手

2. 环境具备零和博弈的性质,一方的胜利意味着另一方失利

3. 环境有比较确定的规则

4. 可操作性很强,可使用的手段较为丰富

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有侧重的考虑不同的战略,从而取得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

end